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科普 >>健康宣教

健康科普

健康宣教

健康促进丨秋分时节话养生:顺应阴阳平衡,护好秋收之基

来源:健康管理中心(治未病) 发布时间:2025-09-23 浏览次数:
字号: + - 14

遇见秋分

微信图片_20250924100905.jpg

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昼夜均分的重要节点,秋分后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人体生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。中医认为,此时养生需紧扣“养阴防燥、顾护阳气、平衡脏腑”的核心,从饮食、起居、情志三方面做好调理,为冬季“藏精”打下坚实基础。

饮食养生:

滋阴润燥为主,兼顾温补防凉

微信图片_20250924100925.jpg

秋分时节气候干燥,“燥邪”易伤肺津,导致口干咽燥、皮肤干涩、咳嗽少痰等症状,同时脾胃功能因暑湿消退逐渐恢复,需避免过度滋补增加负担。饮食调理需遵循“润而不腻、温而不燥”的原则:

01 首选滋阴润燥食材:

中医有“肺喜润而恶燥”之说,可多吃梨、银耳、百合、麦冬等润肺之品,如冰糖炖雪梨能生津止渴,银耳百合粥可健脾润肺;秋季也是蜂蜜的最佳食用期,每日晨起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,既能润燥又能润肠,但糖尿病患者需慎用。

02 适量补充温性食物:

秋分后昼夜温差增大,单纯食用凉性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可适当摄入南瓜、山药、栗子等性平或温的食材。山药既能健脾益气,又能补肾固精,适合煮羹或蒸食;栗子被称为“肾之果”,可直接生食或煮粥,但需注意过量易腹胀。

03 规避伤阴耗气之物:

辛辣刺激的辣椒、花椒会加重燥邪,油炸、烧烤类食物易生内热,均需减少食用;同时避免生冷饮食,如冰饮、凉菜等,防止脾胃受寒引发腹泻。

起居养生:

早睡早起养阴,防寒保暖护阳

微信图片_20250924100929.jpg

秋分后日照时间缩短,人体阳气需随自然界规律收敛,起居调理需注重“养阴”与“护阳”的平衡:

01 调整作息顺天时:

建议每晚22:30前入睡,早晨6:30-7:00起床,帮助阳气在夜间充分潜藏,避免熬夜耗伤阴液。中医认为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,充足睡眠还能养护肝脏,增强机体免疫力。

02 注意保暖防秋凉:

秋分后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需及时添衣保暖,尤其要护好腹部、背部和脚部。腹部受凉易引发脾胃不适,背部受凉可能导致肺寒咳嗽,睡前可用温水泡脚15-20分钟,促进血液循环,驱散寒气。

03 适度运动养肺气:

秋季适合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,避免剧烈运动耗伤阳气。运动时可配合深呼吸,有助于调养肺气,改善秋季常见的气短、乏力等症状。

情志养生:

收敛心神,避免悲秋

微信图片_20250924100933.jpg

中医认为“秋属金,对应五脏中的肺,肺在志为悲”,秋分后万物凋零,人易产生伤感、抑郁等情绪,需通过情志调节保持心态平和:

01 收敛心神少思虑:

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,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阅读、练字等方式放松心情,减少思虑对心神的消耗。中医强调“心为君主之官”,心神安宁则脏腑功能协调,有助于维持阴阳平衡。

02 多接触自然防悲秋:

天气晴朗时可外出散步、登山,感受秋季的蓝天白云、硕果累累,转移对“凋零”的注意力,缓解悲秋情绪。研究表明,接触自然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,改善情绪状态,增强心理韧性。

03 适当社交调情绪:

秋季可多与家人、朋友交流,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避免独处时陷入负面情绪。中医认为“喜能胜悲”,积极乐观的情绪能抑制悲伤对肺脏的影响,保护肺气正常宣发肃降。

秋分养生的关键在于“顺应节气、平衡阴阳”,无论是饮食、起居还是情志调节,都需围绕“养阴防燥、顾护阳气”展开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养生方法也需灵活调整,若出现明显不适,应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,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。只要遵循自然规律,注重日常养护,就能顺利度过秋季,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